《说“木叶”》ppt138
- 资源简介:
共20张,约2030字。
姓名 毕 岚 电话 13044075650
学科 语 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505942269@qq.com
单位 兖州实验高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说木叶》
一、教材分析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5册第3单元,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从“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
二、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点 ,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并积累古诗句。
2.能力目标: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说木叶》的教学将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主要利用ppt播放图片来创设情境。
1.在导入新课环节用PPT展示,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氛围。
2.在讲授、探究环节用PPT展示场景、意象、探究问题及观点,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