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ppt(课件+课后撷珍+双基检测,10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课件 / 必修四课件
  • 文件类型: ppt, doc
  • 资源大小: 16.7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3/25 14:37: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7
  • 下载点数: 4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名师一号·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必修四【课件+课后撷珍+双基检测】第二单元(10份)
4.ppt
5.ppt
6.ppt
7.ppt
单元作文讲练2.ppt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doc
双基限时练4.doc
双基限时练5.doc
双基限时练6.doc
双基限时练7.doc

  双基限时练(四) 柳永词两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差(cēn)  豪奢(shē)
  暮蔼(ǎi)  钓叟莲娃(sǒu)
  B.天堑(qiàn)  吟赏(yín)
  都会(dū)  重湖叠  (xiàn)
  C.珠玑(jī)  罗绮(qǐ)
  嬉笑(xī)  因咽废食(yē)
  D.千骑(jì) 羌管(qiānɡ)
  骤雨(zhòu)  良辰好景(chén)
  解析 A项,蔼—霭;B项, —yǎn;C项,咽—噎。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下,人们一方面对春节联欢晚会说三道四,有时甚至义愤填膺;另一方面,对各种评论,包括质疑、指责等等,却不比从前那么敏感了。
  B.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们同住一个‘地球村’,没有哪个国家能变成离群索居的‘鲁滨逊’。”
  C.翻检历史,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轨迹:艰难创业时往往背负使命感和危机感,不怕筚路蓝缕;一旦天下无事、承平日久往往会疏于律己,贪图奢华。
  D.势不可挡的春节返乡大潮也带来了其他思索,那就是,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致使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不得不背井离乡。
  解析 A.义愤填膺: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B.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C.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D.背井离乡: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答案 A
  3.对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语,所含手法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霜雪:比喻,用白色的霜雪比喻卷起的浪涛,以静写动。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凤池:借代,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C.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借代。兰舟是木兰木做的船,对船的美称,这里代指舟子。
  D.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清秋节:借代,用凄清的秋代指中秋节。
  解析 D项,“清秋节”不含修辞,就是指凄清的秋季。
  答案 D
  4.下面对词句的品评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此乃千古写景丽句。先总说湖外有湖,山外有山,湖山清丽可嘉,再具体描绘“桂子”对应“重湖”,“荷花”对应“叠 ”,此先点后染之话也。
  B.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此三句展太平盛世、百姓安乐之景,其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用了
  ……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
  ……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