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ppt11
- 资源简介:
共21张。有教学设计等资料,约38880个字。课件实用简朴,教案详实,且有一组童年散文、与童年有关的季羡林散文等,意在构建群文阅读意识:学习一篇童年散文,阅读一组或几组童年散文。
《我的童年》教案
乐清乐成公立寄宿学校朱旭微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利用小标题组织故事的方法;抓纲领句,体会文章结构特点。
2.品读文章“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3.结合作者的生活历程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写读后感,感悟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课型:自读互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就像五彩缤纷的梦,醒来还是那样清晰,让人回味无穷。
童年,就像五彩斑斓的珍珠,串连起无尽的欢乐与稚嫩的梦想。
童年,就像放声歌唱的小鸟,带着无限的希冀展翅高飞。
啊,童年呀童年,你似流水,一眨眼,滚滚向前。
啊,童年呀童年,你似骏马,一眨眼,飞奔千里。
童年的歌,童年的笑,童年的理想,童年的欢乐,
——烙印在童年的天幕上。
而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却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近季羡林,走进季羡林的童年。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师:这位声名显赫的国学大师,他的生命起点又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以下教学环节,建议:在每一环节总结时,把各个“写作特点”板书出来或在课件上呈现一下。)
三.体会写作特点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1、默读课文,简要概括: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师:这些内容看似松散,实则清晰,因为作者在行文中加上了——?(小标题)
2.作者开篇即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师: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抒写自己对童年的总体感受,“灰黄”色给人一种荒凉、没有希望的感觉,为文章奠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