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8600字。
清城区第一中学2005~2006语文模拟题二 清城区第一中学语文组
第一卷
一、(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相同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处 chù 处所 公证处 处长 chǔ 处理 处治 依法论处
B、横 héng 横亘 横断 强横 hèng 横财 横祸 横行
C、中 zhōng 中锋 中队 中庸 zhòng 中肯 中伤 中的
D、率 lǜ 效率 速率 圆周率 shuài 率尔 率先 率直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弱不经风 哀声叹气 如法泡制 提纲挈领
B、禁若寒蝉 按兵不动 浮想联翩 委屈求全
C、兢兢业业 黯然失色 路有饿殍 居心叵测
D、同仇敌慨 慷慨激昂 怙恶不悛 庸人自忧
3、下面划线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为了给学生的体育“补课”,清华大学已经把体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将要由要我锻炼变成我要锻炼。体育教师不必再苦口婆心地强调。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领导粉墨登场,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真可谓是费尽心机。
C、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本可以把革命进行到底,但结果却是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真令人惋惜。
D、开工前要先备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B、对科技人员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C、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
D、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二、社科文阅读训练(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宋初隐士的审美特征
纪勇
宋初山林隐士最具特征之处,在于他们能够用审美的态度去体味隐逸生活中的事物,因而能在一般人只觉其美却不知其如何美的地方发现幽独超逸之美。如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百花凋零的严冬,唯独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情占尽。梅枝横斜,临照水面,清浅澄净的水中映出疏枝倩影;月色昏黄,梅香阵阵浮动于静谧的月光之中。赏梅的诗人用低声吟诵与梅沟通心灵,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顿觉檀板金樟间的豪华热闹黯然失色。这里有着审美主体游憩其中、反复体验过多次的审美经验为依托。审美经验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基础。当主体审美时,以往的审美经验很快参与到现实的具体的美感活动中,激发起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产生创造性的心理反应。由于审美经验的参与,审美主体对美的欣赏常常无需思考而直接作出判断。如林逋久已陶醉于月夜梅花树下恬静、馨香的美好气氛,形诸吟咏时梅花秀美、雅洁、楚楚动人的形象立即呼之欲出,而这首诗在山林隐逸诗人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并不止此。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娶,所居多植梅畜鹤,因而有“梅妻鹤子”之称。当他作为审美主体观赏梅这个审美对象,被梅的暗香疏影所陶醉,喜爱之情不能自抑的时候,心中只有梅的意象,不再觉得我是我、梅是梅,把整个心灵寄托在那个疏秀清瘦的意象上,诗人自我的生命与梅的生命往复交流,在无意中以自我的性格灌输到梅,同时也把梅的姿态吸收于我,于是梅俨然变成了诗人形影不离的恋人,诗人也俨然成了梅的惜玉怜香的知己。这种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现象,就是“移情作用”。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把自我的情感和意志倾注到梅这个审美客体上,从而感受到梅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此时的审美,实际上又是对诗人自我人格的欣赏。傲霜斗雪、卓然特立、幽独娴静、不染尘俗的梅花,与神清骨冷、矜持高尚、自甘寂寞、品性高洁的诗人已经叠印交融为一体。诗人心醉魂迷的梅花的风骨,也正是诗人自我的风骨。“清风千栽梅花共,说着梅花定说君。”(吴锡畴《林和靖墓》)林逋笔下的梅花,不仅发掘出梅花这个美学意象包蕴的深沉而复杂的内在因素,深得梅花之“魂”,更描摹出宋代山林隐逸之士的审美理想,成为宋人推崇的美学风神。
(节选自霍然《宋代美学思潮》)
5.对文中所说“移情作用”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移情作用”就是审美主体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现象,即诗人的生命与梅的生命往复交流,于是梅成了诗人的恋人,诗人成了梅的知己。
B.“移情作用”就是审美主体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现象,即审美主体把情感、意志倾注到审美客体上,从而审美客体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主客浑然为一。
C.“移情作用”就是审美主体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现象,即诗人把自我的性格灌输到梅,也把梅的姿态吸收于我,梅花具有了象征意义。
D.“移情作用”就是审美主体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现象,即审美主体在欣赏审美对象时,心中只有审美对象,不再觉得有我。
6.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林逋笔下的梅花,不仅发掘出梅花这个美学意象包蕴的深沉而复杂的内在因素,深得梅花之‘魂’,更描摹出宋代山林隐逸之士的审美理想,成为宋人推崇的美学风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是对本段文字要义的总结概括。梅花的美学内在因素,就是它的傲霜斗雪、卓然特立、幽独娴静、不染杂尘正好与隐逸诗人所追求的神清骨冷、矜持高尚、自甘寂寞、品性高洁融为一体。梅花之“魂”是诗人赋予它的意义,隐士的审美理想是从梅花中得到启示,这成了宋代的共识。
B.这句话是对本段文字的提炼升华,是对林逋《山园小梅》一诗的艺术意义的高度评价,突出了它的历史价值。
C.这句话是由具体而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得出的理性认识。林逋不仅发现了梅花的美学内在因素,即前文在梅之形象描绘基础上的十六字特性的概括,也即梅花精魂的要义,而且巧妙地借此概括出隐逸诗人的审美理想,也即文章概括的诗人的十六字品性,勾画出了宋人推崇的美学境界。
D.这一句是在描述基础上的理性概括,对林逋的《山园小梅》的创新意义和开拓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成为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追求。
7.下列理解或评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对林逋《山园小梅》的解说形神皆备,但是又与一般解说这首诗的艺术匠心不同,只演绎大意,不解说技巧,而接下来把重点放到审美思想研究上。
B.审美经验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有了审美经验,往往在欣赏审美对象时不加思考而作出判断,不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