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2月号第8辑
- 资源简介:
约26160字。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2月号第8辑
整理 fcs2002
1. “上海女孩”事件,热帖需要冷思考
2. “天价鱼”事件,糊弄不过去才查处?
3. 让“职业打假”少背些道德黑锅吧
4. 推广街区制,关键要看到“人”
5. 工资上涨与保护企业,存在兼得之可能
6. “明星亲子秀”别成“世袭炒作地”
7. 超生罚款这块“心病”该如何除掉?
8. 防止“吃回扣”岂能以回扣治回扣?
9. “农村剩男”标签背后隐藏沉重问题
10. 当泛滥的假唱沦为“话筒技”
11. 城市文脉岂容“非文物即可拆”?
12. 养老金统筹账户继承应划定路线图
13. “两会”奏响“供给侧改革”最强音
14. “买鱼供人钓”是“乡情发红包”
15. 乡愁是传统中国人的现代性困境
16. “拒退捐款”风波,是非对错不容模糊
17. 推行“殡葬改革”应谋定而后动
18. 从法官辞职信窥伺基层司法生态
19. “恶作剧”式的“私刑报复”不可取
20. 被消费的犀利哥,被漠视的集体反思
21. “天价救护车”病灶在政府定价
1. “上海女孩”事件,热帖需要冷思考
2016-02-22 09:3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邓海建
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成为网络口水的热点,江西无辜“躺着中枪”。2月20日,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2月21 中国江西网)
2016年的春节,再旖旎的“美人鱼”、再妖冶的“白骨精”,估计都没有“上海女孩”这个故事铺天盖地又感天动地。那些峰回路转的欲说还休,那些有鼻子有眼的碰瓷般演绎,将“真实中国”与“城乡二元”等话题,激荡得肾上腺素无限飙升。专家学者蜂拥而至,连央媒都忍不住娓娓道来——这个虚假的故事,搭起海市蜃楼般的舞台,生旦净末丑、宫商角徵羽,一幕幕大戏,风生水起。
不管“编剧”是怎样的初心,“上海女孩”的故事,已然成为社会学上的悲剧:一则,它妖魔化了中国农村的现状。让更多城里的姑娘,对“凤凰男”家乡的认知,仍停留在“通讯靠吼取暖靠抖”的魔幻阶段。二则,它伤害了地域标签上的两地人情。“上海姑娘”究竟是什么模样、“江西农村”究竟是什么状况?故事里极端的对垒与矛盾,不仅以偏概全,就是这“偏”,也失之真切。当所有人正经八百或客观理性地探讨这个话题时,不管是打鸡血式的兴奋,还是理据为先的清醒,而今看来,都是一样的“入戏太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人说,人物与事件的模糊性,并不会折损议题的真实性。这话很有腔调,但经不起起码的分析与深究:程序正义都无底线无下限了,目的正义还能“面如桃花”?你要说城里女孩的“教养问题”,可上海姑娘甚至都能喝西北风在农村度日,那么,谆谆教诲的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呢?又比如你要说城乡之间的差异,农村凋敝也许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凋敝到什么程度都搞不清楚,此后的抒情与对策,又能有几分铿锵的“道理”?古往今来,朝代更迭还要找个靠谱的故事来“扯大旗”,今日严肃的公共辩题,如果事例本身就是胡扯、就是忽悠,在这样的土壤上,能开出怎样的花朵?
真正有趣的,是真相大白后舆论的“表情”。有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言下之意,当初虚假的网帖是要该“打屁股”的。来自网络部门的调查称,所谓“上海女孩”,其实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徐某某,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可是,若只是网友虚构了一个故事,一不小心成了热帖,没有明显悖逆公序良俗的炒作团伙在使诈,这样的“不道德”,需要拿法律来吓唬吗?
讨厌你,不代表就要拍死你。互联网来中国20多年了,风再大雨再急,在网民私权的边界,还是该捍卫其晴好的权益。不能因为自己“见风是雨”后的灰头土脸,就要把撒谎的孩子也丢进监狱。
此事给公众最大的启示,也许只是下次再遇到来路不明的“热帖”,还是先辨真伪,再谈利害、论是非。(邓海建)
2. “天价鱼”事件,糊弄不过去才查处?
2016-02-23 09:23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胡印斌
21日,哈尔滨松北区“天价鱼”事件专项调查组称,目前已完成对相关问题的调查,认定为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做出吊销涉事饭店营业执照,对店主罚款50万元等处罚决定。调查组负责人、松北区副区长丁伟表示,已启动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问责程序。(《新京报》2月22日)
从最早得出“没有违法”的调查结论,到现在承认确属“一起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事件”,这样的翻转来之不易。尽管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但在关心这一事件的民众那里,却不啻跨越了万水千山。无奈、愤怒、焦虑、不满、希望……可谓五味杂陈,难以尽述。
这样一件疑点颇多,且明显违法常识、常理、常情的消费争议事件,为何在当地各公权力部门那里却被视为平常,并在完全无视舆情的情况下,得出“平安无事”的结论?
目前,在当地的回应中,对此尚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