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16
- 资源简介:
2课时,约5340字。
教学目的: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语言所表现的激情。2学习本文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3把握王道士这一形象,体味“他只是错步向前的小丑”的评价。教学设想:[重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对王道士形象的正确评价。[难点]理解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教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在我国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侧,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有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地方叫敦煌。它是中国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里可以说亲历了十个朝代的繁荣与衰落。敦煌有个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墙上和窟顶的壁画,窟里的佛像和佛经,可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灿烂瑰宝。可是在上个世纪初,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莫高窟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惨遭劫掠,文物散失他国,这真让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扼腕叹息,无不为之悲愤。余秋雨,就是其中有良知的中国人当中的一个,他用他那枝妙笔书写出足以让所有中国人无不悲愤的大作《道士塔》。二、介绍余秋雨。余秋雨是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代表作记住两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他是当代学者、散文大家、文化散文的主要代表。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三、整体把握。1、读课题。“道士塔”三个字有没有让你想到了什么?明确:文章与道士有关。塔字和道士连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我们只听说过少林和尚的塔林,而没有听说过其它什么地方的道士也有塔,道士应该与道观相连。这为什么呢?2、介绍道教和佛教的有关情况。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而佛教徒的死叫圆寂(到西方极乐世界),其遗体是要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因此少林寺有塔林。为什么佛教僧人死后要建塔埋葬?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那道士怎么和塔挂上钩了呢?当我们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自然就不足为怪了。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道士塔》里去看一看吧!3、把握结构。全文分为四部分。(一)罪人塔。(二)愚昧无知毁坏文物。(三)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四)牢记耻辱,保护、研究文物。4、分析课文内容。(一)罪人塔。①为什么说这座塔是一座罪人塔?明确:因为在这座塔里埋葬着一个愚昧无知、让敦煌古物贱价散尽的民族罪人--道士王圆箓。②作者对这个道士作了怎样的介绍?从作者的语言里你能感受到作者对他持何种感情?明确:他是“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这个人的厌恶之情!③中国的敦煌古物被王圆箓这家伙贱价散尽,作者对这个人是深恶痛绝的,对这件事是非常痛心的。因此作品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请看文中第一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