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10100字。
学习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而发愤读书。1912年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开除。1913年赴日本留学,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2年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1923年至1926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大学等处任教。1926年底返沪主编《创造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移居杭州,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抗战爆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化名赵廉做抗日工作。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失踪。
郁达夫的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浓烈,风格清新,有那个时代的感伤情调。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罪恶,表露了内心苦闷。
二、背景资料: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联”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到处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了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千里迢迢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方法练习
一、字音识记:
一椽(chuán) 落蕊(ruǐ) 细腻(nì) 梧桐(wú) 椭圆(tuǒ)
颓废 (tuí) 驯鸽(xùn) 平仄(zè) 鲈鱼(lú) 萧索(xiāo)
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散文钞(chāo) 普陀山(tuó)
二、字形辨析
椽:一椽 缀:点缀 蕊:落蕊 歧:歧韵
缘:缘分 辍:辍学 沁:沁人心脾 岐:岐山
掾:掾吏 啜:啜泣 芯:灯芯 跂:跂望
喇:喇叭 陪:陪衬 槐:槐树 凋:凋落
嗽:咳嗽 赔:赔款 魁:魁梧 稠:稠密
漱:漱口 倍:加倍 愧:愧疚 啁:啁啾
嫩:嫩绿 蓓:蓓蕾 瑰:玫瑰 绸:绸缪
三、词语释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
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