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2(4份)
- 资源简介:
《我与地坛》导学案(4份
[中学联盟]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第1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师版)(1).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第1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师版)(2).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第1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学生版)(1).doc
[中学联盟]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苏教版必修2第1专题《我与地坛》导学案(学生版)(2).doc
《我与地坛》导学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文中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品味文章深沉绵密富有哲理的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到奋起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3.明确生命的意义,培养我们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作品、作者
1、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2、关于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坛之一。
(二)初读课文,辨清字音、疏通文意。诵读过程中圈出生疏的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剥蚀 shí 柏树bǎi 柏林 bó
恍惚 huǎnghū 隽永 juàn 隽秀jùn
猝然 cù 坍圮 tānpǐ 恪守kè 颓墙tuí 捋 lǚ 肆意 sì 玉砌雕栏 qì 熨帖yù tiē
窸窸窣窣xī sū
4、解释下列词语。
熨帖:心里平静舒服。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恪守:严格遵守。
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不改变。
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三)归纳本文结构
《我与地坛》总共有七个部分,教材选的是第一、二部分。请概括两大部
……
《我与地坛》导学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文中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品味文章深沉绵密富有哲理的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学习重点】
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课时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到奋起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3.明确生命的意义,培养我们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作品、作者
1、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2、关于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坛之一。
(二)初读课文,辨清字音、疏通文意。诵读过程中圈出生疏的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