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41(复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2/14 21:46: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00+371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
  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赵忽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再,两次。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
  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六国论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巩固课内文言知识,掌握重点翻译。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