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石钟山记》教学案一体化
高一语文备课组 主备:
一、预习指要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l、归纳积累鼓、殆、何、莫、发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2、掌握临、鸣、扣、适、向、识、考7个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3、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能力目标
1、辨析名词作状语的现象,掌握其规律。
2、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3、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1、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2、领悟文中阐明的人生哲理。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其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祐二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他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元年(1086),宋哲宗继位,起用反变法派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知杭州。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现在广东英德)、惠州 (现在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现在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诗文集《东坡七集》等。
(三)、读——想——写
1、读一读。请同学们通读全文:可粗读一遍了解大意,然后深入读疏通字词句。不清楚的或不敢断定的可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也可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解决。但对于自己有疑之处一定不要忘了做一些便于自己听课、复习的符号噢!
2、想一想。①同是游记,《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有何异同呢?
②文章阐明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得出的呢?
③苏轼在本文中的见解你是如何看的呢?能简要的说说理由吗?最好与同学交流一下。
3、写一写。读完本文,你也许会为文中优美的语句而赞叹不已,你也许会为作者的有疑必察的精神而敬佩不止,你也许会为作者独出心裁的构思而心动涟漪……有这样好的文章,有这样的感动,有这样的情致,何不挥毫潇洒一次,“谁与天公试比高”,大胆点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