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时,约6590字。
记一辆纺车
一、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记叙事物的方法。
2、学习散文中的比喻手法。
3、培养学生继承延安革命传统,发扬延安革命精神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清线索,分明层次,突出第二部分教学,尤其是第6、9自然段是重点;
对结尾部分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讲授、讨论。
四、课时安排:3课时 。
五、教学设想:
1、通过丰富的联想开拓深化主题这一散文特点是本文的重点,因此要讲情作者是怎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展开联想的,由纺车想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2、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独特的比喻要讲清这些比喻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熟读5、6、7、9段,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纺线劳动的热爱的感情。
4、简介一些有关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材料,讲第3段时穿插介绍一下王震率359旅开垦南泥湾的故事,从而使学生理解纺线劳动的深刻意义。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一辆纺车》是一篇叙事散文,写作的时间是1961年,主要赞颂延安人民在大生产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篇文章牢牢抓住“物”展开叙事和抒情——以“在延安使用过的一辆纺车”为线索,描绘了延安时代艰苦奋斗的生活,并抒发作者的感情。
简介作者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1、作者:吴伯箫,现代散文作家,原名吴熙成,山东莱尧人。他的散文,文字朴素,节奏明快,蕴含着深沉、厚实的感情。作品大都收在《吴伯箫文集》里。
2、写作背景:
(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
A.陕北根据地的生活
B.有关蒋介石对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情况
C.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情况(王震的359旅)
D.介绍有关毛主席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本文第3段末句作了总结性的说明。)
E.纺线竞赛的知识和场面(本文第7段)当时每人一辆纺车,要想穿衣服就得自己纺线。
当时,延安为什么要开展这场运动呢?因为那个时候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反共高潮,他们配合日本帝国主义,重重封锁我们的陕甘宁边区,想在经济上对我们进行封锁,以达到困死我们的目的,但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大家热烈响应,以开垦南泥湾为例:1940年秋,八路军120师359旅奉命开赴南泥湾屯田开荒。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经过三年艰苦奋斗,终于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边区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最终彻底粉碎了敌人想困死我们的阴谋,并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2)本文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2月,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这正是我国经济处在很困难的时期,当时许多人动摇了,他们开始怀疑我们的社会主义,就在这时,作者写了这篇记述延安艰苦奋斗的情景的文章,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与此同时,作者写了一组散文,其中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还有一篇就是《记一辆纺车》(穿)。
教师范读课文,同时学生思考: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2、如何给本文分段?
扫除文字障碍
1、正音:坪(píng)朦胧(méng lóng) 揉(náo) 搓 (cuō)拱(gǒng)锭(dìng)[不能误读“淀”(diàn)、绽(zhàn)]隙(xì)称(chèn)(心)[不能误读“称” (chēng)(赞)]
辨形:弃:从“云”从“廾”,与异不同。躁,从“足”,从“品”,从“木”,与“燥”不同。谐(周总),从 “言”,从“皆”,与“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