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知识导引与同步练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000个字。
18 《孟子》两章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
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 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