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复习
- 资源简介:
约3970个字。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复习
一、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1、《杂诗》以白描的手写来,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开篇连用两个“故乡”有什么作用?“应知”有什么妙用?
答: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所谓“故乡事”包括宗族家眷、邻里乡情、风物民俗等等,应该很多很多,可诗中只问:“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为什么“我”唯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答:人的思乡之情怀,往往是和那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使“我”想起家人朝夕相处的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了。
4、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语言质朴、平淡,却又意味无穷。
二、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的憧憬。这首诗中“期”字两见,“巴山夜雨”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妙。
1.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体裁)七言绝句。
2、“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了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而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