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11 9:17:07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8340字。本试卷是以高一教材内容为核心,以语文高考模式来考查,对高一学生学习备考大有裨益。

  遵义市新蒲新区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题
  刘承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测试范围及内容主要为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编号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须在答题卡上的对应处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早已有“贤贤”的观念。据《孟子》追述,齐桓公召集的诸侯“葵丘之会”,第二条盟约即言“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国语•齐语》载管仲佐政,行考选制度,贤者报告给国君,国君召见,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民皆勉为善”,这似乎是说从平民中举贤,职位并可上升到卿佐,但不知是否真的实行了,实行的效果如何,坚持得怎样。在春秋有名有事可考的人物中,罕见有庶民出身的人,更勿论平民出身的卿相了。春秋社会的流动性主要还是表现在贵族内部的流动,上层贵族有一个他人很难进入的圈子,重要的选贤举才都是在这个圈子里进行。相形之下,作为贵族下层的士阶层却相当活跃,不那么封闭,民之秀异可跻身其中,士之顽劣大概也会下降为民。
  但是,“贤贤”的思想毕竟确立了,只是问题在于能否打破等级之间的界限。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与实践,为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路,而这正是孔子的伟大贡献。
  “有教无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人我都教育,不加任何区别。”不区别地域、贫富,而尤其重要的是不区别血统、出身。“自行束倚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而这一学费(束倚)是当时不难置办的。
  孔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老有少,有贫有富,有贵有贱,并且是贵者少,贱者多,富者少,贫者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列的“受业身通者七十七人”中,唯一的贵族是司马牛。此外,从其他典籍中知为孔子弟子的贵族亦只有孟武伯、南宫敬叔和孟懿子等寥寥数人。故钱穆说:“孔子弟子,多起微贱。颜子居陋巷,死有棺无椁。曾子耘瓜,其母亲织。闵子骞着芦衣,为父推车。仲弓父贱人。子贡货殖,子路食藜藿,负米,冠雄鸡,佩獗豚。有子为卒。原思居穷阎,敝衣冠。樊迟请学稼圃。公治长在缧绁。子张鲁之鄙家。虽不尽信,要之可见。”而他们中许多人后来却在政治方面甚为活跃,各有成就,地位显赫,影响巨大。如果不是通过孔子的教学和游说活动,这些人很难有政治上发展的机会。
  但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孔门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还主要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发挥影响,其制度化及制度的定型完善尚需时日。战国时期,儒家的荀子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是明确的对于世袭社会“血而优则仕”原则的否定,而其依文学品行为新标准的取士选官原则,则在后世逐渐得到了相当彻底的实现。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解体的原因和后果》)
  1.下列关于“举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中关于“葵丘之会”举荐的追述,以及《国语•齐语》关于管仲施行举贤制度的记载,都是古代“贤贤”的观念的具体表现。
  B.古代的“举贤”受出身的局限极大,春秋时有名有事可考的人没有庶民出身的,平民出身的人更是难以进入那个时代的权力中心。
  C.春秋时期的“举贤”实际上被分为两类,重要职位的举贤都是在上层贵族圈子进行,“士”的“举贤”才与“民”有关。
  D.古代的“举贤”没能打破那个时代等级制度的限制,真正实现一定突破的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与实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收弟子,既不区别地域、贫富,更不区别血统、出身,一视同仁,都给以教诲,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
  B.孔子的学生来白五湖四海,而且人数众多,教肓效果显著。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学业精通的就已达七十七人。
  C.孔子那些贫贱弟子,许多人政治上获得了发展机会,取得了显赫地位,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这应全部归功于他们的老师孔子。
  D.儒家荀子明确地否定了世袭社会“血而优则仕”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选官原则。他的原则在后世逐渐得到了相当彻底的实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推行考选制度,为国家举贤,他让平民出身但才华横溢的人走上政治舞台,为国效力,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B.春秋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层贵族之下是下层贵族士,士之下是民,
  平民可以跻身士阶层,士也可能降为平民。
  C.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就是“人人我都教育,不加任何区别”,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为当时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可用之才。
  D.战国时期荀子的“举贤”思想是对孔子“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后世“举贤”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