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语法教案+课件+习题(9份打包)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9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6/1/6 10:55: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语法
文言句式学案18.doc
词类活用(学案16).doc
词类活用教案.doc
词类活用习题.doc
词类活用习题教案.doc
特殊句式教案.doc
特殊句式习题教案.doc
文言虚词17学案.doc
文言虚词习题教案.doc

  【导学】
  学习目标:准确判断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导思】
  在文言文的基本表达中,具体有哪些活用现象?各类活用现象又具有哪些特点呢?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中“军”本是名词,在这里或用做动词“驻军”。
  (3)“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中“白衣冠”,活用做动词“穿白衣、戴白 
  帽”。
  (4)“籍吏民”(《鸿门宴》)中的“籍”,活用做动词“登记”。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宾语“留侯张良”,所以活用作动词“与……交好”。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
  (2)“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乏困”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共”
  ……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不是活用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B.进兵北略地       
  C.又欲肆其西封                  D.使图所掳妇人
  2.下列加点字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大王来何操                 B.越国以鄙远      
  C. 既东封郑                   D.秦王还柱走
  3.下列加点字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樊於期乃前曰                 B.沛公军霸上       
  C.阙秦以利晋                   D.请西约三晋
  4.下列加点字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期年出之                   B.弦而鼓之       
  C.夜行逢鬼                   D.粪土当年万户侯
  5.下列加点词不是动化的一项(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今急而求子   
  C.使使以闻大王             D.太子迟之
  6.下列加点词是形容词作名词的一项是(   )
  A.发尽上指冠                  B.道芷阳间行     
  C.此其志不在小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7.下列加点词是形容词作动词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B.道芷阳间行
  C.刑人如恐不胜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8.下列加点字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阙秦以利晋     C.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妇女无
  ……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特殊句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判断文言文中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汉语言的表情达意的魅力,领悟礼仪之邦的文化精髓。
  重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设
  计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吟鞭东指即天涯   
  此(贾母)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9)“……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0)“……,……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对话省  (他,项伯)长于臣。(《鸿门宴》)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3、倒装句  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宾客知其事者”是“知其事者宾客”的倒装。可译为“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例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亚父。白璧一双,是“白璧一双”的倒装。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