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方案
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 郭燕
设计思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强调: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有个性地发展。基于这两点,对高中阅读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在指导阅读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教材分析
《长亭送别》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讲读篇目。高中语文第三、四册的阅读部分,全部是文学作品,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顺序编排。第四册阅读部分,包括小说和戏剧,戏剧包括中国现当代戏剧、外国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共两个单元。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所选课文《窦娥冤》、《长亭送别》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的节选;《闺塾》为明代戏曲《牡丹亭》的节选,《哀江南》为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节选。单元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初步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是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体会唱词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华美典雅的语言,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王实甫作品的艺术风格非常优美,这取决于作者驾驭语言的独特和情景相生的意境创造,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因此,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学习的重点,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难点。还有,《长亭送别》是该单元的第二篇,学生在学习前一篇元杂剧《窦娥冤》时,对元杂剧有了一些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的方法,所以,在对《长亭送别》一文的学习中,要与《窦娥冤》的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注意比较关汉卿与王实甫语言风格的不同。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方案为第二课时的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目标
在前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能独立谈出对曲词和人物情感的理解。
能力训练目标
能借助相关资料,运用已有知识对曲词进行分析,并就自己的理解与别人进行交流,相互启发。
情感培养目标
感受形象和剧作的语言魅力,有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