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花》ppt18
- 资源简介:
共11张,教学案约4620字。以逆推形式展开文本教学,以问题为抓手解开文本疑难点。
铃兰花
江苏省兴化中学 徐玉荃
教学目标:
1.理解父爱与母爱表现形式的差异;
2.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解读,把握文章主旨;
3.知人论世,借对作者及其生存社会背景的了解,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主动去采铃兰的深层原因;
2.借对作者及其生存社会背景,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母亲节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送妈妈康乃馨吗?康是健康,馨是温馨幸福,而这就是康乃馨的花语。在南斯拉夫,他们的国花铃兰的花语是什么呢?对,纯洁幸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散文《铃兰花》,看看作者想借铃兰花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研习文本
1.课前大家的预习作业完成的不错,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将课文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一下。
1~4: 介绍“地狱”的环境,并表明自己从小就对它充满恐惧。
5~18: “我”第一次被要求独自一人去“地狱”去放牧的经过。
19~30: “我”第二次主动独自去“地狱”为母亲采摘铃兰花。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我们看能不能在题目上加几个字,将它概括出来。
为母亲摘铃兰花
3.我为母亲摘来了铃兰,母亲用了个什么词来评价我的这次行为?
壮举
4.不过就是采一捧铃兰花,何以要称之为“壮举”?
因为,它来之不易,是作者克服内心恐惧,从“地狱”采来的。
5.作者笔下那个令他无比畏惧的“地狱”到底是什么样呢?我给大家读一下第一小节,在我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用笔划出关于“地狱”环境特征的关键词。(按课件)
黑黢黢的、晦暗、阴阴森森 (光线阴暗)
洼地、三面由陡坡环绕、只有一个出口隐没在密林里 (路不好走)
荒草蔓生、人迹罕至 (没有人迹)
神秘、阴森可怖 (心理感受)
想一想,这样一个地方,别说是一个不满六岁的小男孩了,就算成年人第一次走进去,恐怕心里都有点发毛吧,但恐惧才刚刚开始。
6.齐读第4小节。作者还恐惧什么?
名称。
为什么呢?
基督教的启蒙教育、教堂里的谈论、简直和真正的地狱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