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学案
- 资源简介:
约3570+1890字。
《论民本》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教研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苟、胜、就、形、衣、王、诸、盍、者、莫、虽等,总结归纳宾语前置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
一、课前预习
1. 题目解说
孔子的“仁”更多的侧重于理论意义,政治上企图恢复旧的统治持续,表现的有些保守,而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的应用于政治之中,他的很多观点都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现实主义的要求。他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思想。
2.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共七篇,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和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
3.正字音
社稷(jì) 粢盛(zī chénɡ) 圹(kuànɡ) 鹯(zhān)
苟为不畜(xù) 胥(xū) 溺(nì) 閧(hònɡ)
沟壑(hè) 仓廪(lǐn) 邪侈(chǐ) 狗彘(zhì)
赡(shàn) 庠序(xiánɡ) 孝悌(tì)
二、夯实基础
1.通假字
为丛驱爵者(爵,通“雀”,鸟雀)
放辟邪侈(辟,通“僻”,邪)
是罔民也(罔,同“网”,用网捕捉。陷害、坑害的意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古义:名词,祭祀用的牲畜。今义:①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②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3.词类活用
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动用法,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