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版):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初中试卷 / 中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2/15 20:39:1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810个字。

  第6讲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


  句子的排序与衔接重在考查对语句间逻辑关系的判断能力,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分析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尤其是排列顺序题,较全面地考查了考生综合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2015年中考试卷分析,这类题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其中以语序排列题居多。如云南、随州、襄阳、遂宁、资阳、益阳、泰安、滨州等地考查了语序的排列,黄石、淄博、张家界、广安、恩施等地考查了句子的衔接。预计在2016年中考中,这一题型仍将受到各地中考命题人的青睐。
  这类试题以选择题居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横线处填入语句,要求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一种是给出几个语句,要求恰当地排列语句顺序。

  1.句序调整技巧
  (1)找排列规律。语段内部句子的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必然性,句序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一是按时间顺序组合,二是按空间顺序组合,三是按逻辑顺序组合(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顺序,如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等;二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逻辑关系,如由原因到结果,由轻到重等)。
  (2)抓语言标志。即要抓住关键字眼、总领句、总结句、相同句式等。有些句子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有相同词语相互承接,有些句子上下句有关联词语、指示代词、序数词以及“又、再、也”等语言标志。比如“因此”表示总结或结果,应放在表示原因句子的后面。
  (3)理写作思路。①寻线索:记叙文段一般有明确的线索。线索可从时间变化、地点转换、事件发展、人物变换、情感变化等方面去寻找;②明结构:总分总式、并列式、层进式。
  (4)明排列方法。先确定首句和尾句,然后再排列中间句。也可以从局部入手,然后再向整体扩展。
  2.句子衔接技巧
  (1)看语句结构是否相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如前句提出问题,后句便要求作出回答;有的问句一连提出几个问题,便要同时兼顾几个问题,作出回答。如果答非所问或者一概否定或肯定,都会造成语句的不连贯。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语格式的一致性。
  (2)看语句情境氛围是否协调。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语言的风格应当趋于同一。对于写景语段,要注意语境,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
  (3)看语句是否符合逻辑。即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和思维规律。句子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

  (2015•武汉)把下面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  )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何等的好!
  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A)一些家训,一些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严格,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C)有了这样的认知,难得不让人产生敬畏。(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