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60字。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检查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并教给学生感悟的一般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之门的兴趣。
教学设想: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大纲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假期培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这篇课文如何上,我有了几点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斧正。
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这也给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这三方面的目标,理应有所侧重。这篇课文侧重的是后两点。所以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用在完成目标2上。
2.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我是这样做的: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置检查预习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比如,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又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课堂教学以“合作、探究”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几人一小组,轮流发言,一人记录,形成小组结论或者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如何拟定讨论题?(起始阶段可能还是教师先提出议题,慢慢让学生自己学会提问)如何保证小组学习不沦为过场形式?这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当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一个不可截然分开的整体,各个阶段有所侧重罢了。在这节课上,我且作一些尝试,抛砖引玉。
3. 语文课是不是一定要用多媒体课件?简单的肯定与否定都有公允,我个人认为,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的把文字变成形象。而这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关系都很简单,学生不难理解,完全可以借助文字来想象体悟,因而本节课的课件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只是代替了黑板,节省了板书时间罢了。这样的课件是不是体现出现代教学理念?我个人认不尽然,现代教学理念首先应是观念的变化,而不仅仅看有没有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直接导入,交流自学成果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诺曼底”号遇险记>,首先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学的成果。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为我们展示一下自己整理的生字词、成语、作家常识?
2.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讲解、展示。
3.师生评价补充。(教师注意归纳筛选作家信息的五个方面及搜集信息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有想法可在书上划划写写)
1.船被撞以后,乘客们是什么表现?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2.哈尔威船长是什么表现?他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
3.在你眼中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他的哪些表现看出来什么的?
4.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准备小组讨论。
三、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1.分成学习小组,轮流发表自己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指定一人作好小组记录。讨论结束后举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