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 资源简介:
约8480个字。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1、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无题》、《夜雨寄北》
【诗意】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赏析】
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试题】
(1)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本诗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该句直接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抒发了孤独、凄凉之情;“涨秋池”涨的岂止是秋水,分明也是作者对妻子思念的感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
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分)(2011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