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3270字。
《说“ 木 叶 ”》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达到预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目的。
2、利用探究--质疑、提问、比较优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诗歌鉴赏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
2、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1、 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
二、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1、 什么是关键词句?
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关键句和关键词均可视为理清思路的关键词句。
概括文意要舍否定取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