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3030个字。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重点难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求知欲强,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诗词教学,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还要在积累、感悟、运用中继续提高他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4教学过程
【导入】以竞猜形式引出词作者
教师介绍著名学者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以竞猜形式引出词作者,导入《水调歌头》。
说明:以竞猜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打动学生,较快走近作者、走近词作。
【讲授】
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朗读体会
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是解读诗歌、走进诗歌艺术殿堂的金钥匙。
诵读诗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