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地坛》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约4600字。
《想念地坛》导学案
【课前预备】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最备受瞩目的是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体会作者对人生和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准确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
史铁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于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对命运。他选择了文学,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是以残疾为主题来表达他对生命、命运等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我们的角落》、《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这篇《想念地坛》可以看做是《我与地坛》的姊妹篇,主题也比较接近。在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我与地坛》联系起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史铁生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包括一些创作谈结合起来进行阅读。
二、课文的结构:全文共2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1—10)写地坛的安静以及作者与地坛的渊源。
第1自然段是领起,一是突出了地坛的特点——安静;二是暗示我现在已不常去地坛了,已经离开了地坛,所以说是“想念”,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要涉及,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铺垫,是伏笔。
下面的几个段落主要是来诠释地坛的“安静”。先写地坛的“喧嚣”,一年四季,自然界各种声音从不问断,因此说“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接着写自己经常来地坛,是带着残疾之躯来的,是带着满腹的心绪来的,地坛便也接纳了人世间的忧愁、苦痛与烦恼,所以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那么,地坛的安静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地坛的安静是迎面扑来的“清纯之气”、“悠远、浑厚”,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是它的“恒久而辽阔”。它既不完全是客观,更不完全是主观,而是两者的统一。由于作者已写过《我与地坛》,所以,《想念地坛》便不宜再重复,在《我与地坛》里,作者曾仔细地描写过地坛一年四季的景色,渲染了地坛苍茫、恒久、静谧、博大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人能安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