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1/7 23:01: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620个字。

  3  蜡烛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拂晓(fú):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lì ):破碎的砖头瓦块。
  地窖(jiào)贮藏用的地下室、土坑或洞子。
  鞠躬(jūgōng):站着向前弯腰敬礼的姿势。
  匍匐(púfú):躯体贴地(像虫、蛇、龟)缓慢爬行
  颤(chàn)巍巍: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精疲力竭: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竭尽。
  肃穆:严肃而安静。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2、背景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作者以随军记者的身份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到柏林,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事,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战斗友谊。
  3、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是新闻(广义)的一种,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消息一样,都要用事实说话,也讲究时效等,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任何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也常用描写、抒情、一轮等,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二、教学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