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二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11 23:22: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940字。
《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读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种美的享受。那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那极具形象化的精妙说理,那整散结合、舒卷自如的绝妙辞章,真如万斛泉水,喷薄而出,汩汩滔滔,一泻千里。读之,如食美味,饮醇醪,整个身心都沉醉于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中,“羽化而登仙”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正当主客月夜泛舟,把酒颂诗,倍感

欢乐之际。客人的洞萧却突然发出了与这欢乐气氛极不和谐的悲凉之音。这悲音究竟从何而来?

  由“倚歌而和之”一句可知,这充当伴奏角色的客人的悲音是应和主人的歌声而发出的,因而弄懂主人“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的含意,当是理清该文意脉的关键。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多么广阔啊我的胸怀,我思念的美人啊在遥远的天边!这里的“美人”当指作者思慕的明君贤才。要想弄懂其深层含意,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和他的身世遭遇。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国势极弱的封建王朝,西北方的辽夏经常大举入侵,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因此,御敌安边,振兴宋室便成了时代的重大课题、人民的强烈愿望。苏轼的父亲曾写过《六国论》,击中了宋王朝赂敌的要害。在时代的影响和父亲的熏陶下,苏轼怀着炽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在《制策》、《教战守策》、《登州召还水军状》等大量的给皇帝的上书中,提出过一系列御敌安邦的政见。在《和子由苦寒见赠》、《江城子 密州出猎》等诗词中,写下“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古人认为天狼星主战,这里借指西北方辽夏的侵略)的诗句,表达了他要亲自跃马疆场、挥戈杀敌的愿望。然而他的御敌安邦之策非但未被君王采纳,而且连自己也在“乌台诗案”中被政敌罗织罪名,投入牢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做了团练副使。

  虽遭此屈辱,他却仍然念念不忘边事,“虽废弃未敢忘为国虑也”(《与滕达道书》)。就在苏轼写《赤壁赋》的前一年,即元丰四年(1081年),宋廷五路伐夏战役遭到惨败,损兵折将近三十万,这对一直抱着扭转宋室积弱局面愿望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边患日殷,国事不堪,自身又遭“废弃”,他心中这个苦闷啊,可就茫无边际了。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来游赤壁,以排遣内心的苦闷。他与客乘清风,浴明月,泛舟大江,飘飘欲仙,确也得到了片刻的逍遥。但他绝不会像躬逢盛世的李白那样纵情于山水,沉醉于自然;也不会像喜获殊荣的孟郊那样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对于忧国伤己的苏轼来说,他的快乐只能是短暂而无法长久的;只能是适度而不能恣情的。因而当他“饮酒乐甚”的时候,就难免触发到内心深处的隐痛,从而发出了“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哀叹。请注意“乐甚”的这个“甚”字非常重要,正是这个“甚”才引出了下文的“悲”,乐极生悲!客为知己,当然理解苏轼的苦衷,使用呜呜咽咽的箫声强化了苏轼的悲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顺序应理解为如慕如怨,如泣如诉”(只是为了音韵的和谐、流畅,才作了如是之变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