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ppt65
- 资源简介:
共51张。有教学设计,约1630个字。
年级 九 科目 语文 教学课题 3、星星变奏曲
备课人 韩三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015.10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品读、感悟、体会写作手法。借助背景资料理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重点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难点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设计 点拔、引导
激情导入:
由温家宝的《仰望星空》导入
解释题目“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介绍作者及“朦胧诗”
1、江河(1949—),是我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原名江友泽,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工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运动的主将。《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他的首篇诗作,它作为新时期诗歌创作的火把,发出对光明的呼唤。表现了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年轻人对历史的沉思。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