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6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一)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9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0/31 21:48: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题,约12560字,部分答案扫描。

  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此乃一绝妙的境界,花影扶苏,淡云拂地,月光绰绰,影儿参差,似轻拨天地这一无弦之琴。而苏轼的《水龙吟》也具此类风韵:“……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朦朦胧胧,迷离忧愁,自有独特的美感。
  雾里看花,乃中国美学的一种境界,它构成了中国含蓄美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的传达,产生优雅流畅的美感;雾敛寒江在于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从而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展示丰富的艺术内容;雾里看花,则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有着相似的内涵,但却略有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谢榛谓作诗“妙在含糊”,董其昌谓作画“正如隔帘看花,意在远近之间”;恽南田曰“山水要迷离”……这些论述均意在说明,迷离微茫能产生比清晰直露更妙的美感。
  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郭熙以平远、高远和深远为画之三远法。郭熙稍后的韩拙又提出三远说:“郭氏曰: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他所说的阔远是莽莽一片,亘望无限,是平远向四方的展开。迷远则是平远中所弥漫的梦幻般的境界,迷离恍惚,云雾盘桓,岚气卷舒,水光山色漫衍飘渺,若即若离,愈远愈无,若有若无。而幽远则是平远的极致,即景色空茫,愈远愈淡,愈远愈无,直至画面中最遥远最渊深的所在,此之谓微茫惨淡处、天机灭没处、精澄玲珑处。若总此三远,阔远言其广袤无垠,迷远言其恍惚迷离,幽远言其微妙精澄,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
  韩拙眼中,迷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山水境界。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故可说,韩氏“三远”突出了迷远的地位,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激发而走向理论自觉。
  唐宋山水画就有很多重迷远的例子,如李思训善画云雾飘渺之态,《历代名画记》说他:“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李成更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苏辙谓其:“缥缈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二米(米芾、米友仁)将迷远之景推向极至,他们所创造的“云山墨戏”,就是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
  中国画到了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说,推崇南宗,其中二米的风格就被当做南宗画的代表之一。在董其昌等人看来,二米的“云山墨戏做的是一种“宇宙的游戏”,它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如同一个梦中的世界。全幅画以淡淡的水墨染出,轻云出没有无间,雾气飘渺,树木唯留恍惚的影,山只存若隐若现的轮廓。整个画面如一响梦幻,突出世人对世界如梦如幻的看法。
  园林艺术中也如此,园林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也无法在山前看一片梦幻,但中国许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了飘渺的云,为了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暮霭,为那萧寺的岚气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他们的用意。如“浮翠阁”“远香堂”“涵碧山房”“寄啸山庄”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虚意构思使园林给人留下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十讲)
  1.下列有关“中国含蓄美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范成大在《醉落魄•栖乌飞绝》中云:“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苏轼的《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等所描绘出的朦胧迷离的景象,就具有含蓄美的特征。
  B.曲径通幽以婉转委曲为表现形式,雾敛寒江重在从艺术形式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雾里看花借助迷离恍惚而产生独特的美感,三者在表达朦胧的美感上异曲同工。
  C.在作者看来,曲径通幽、雾敛寒江与雾里看花构成了中国含蓄美的三种形式,其中“雾里看花”与西方美学中的朦胧美同中有异,不过西方的朦胧美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
  D.苏州园林建造中,在有限的实景基础上,建造者从“浮翠阁”“远香堂”这样的园景命名等角度使之具有虚意,这样就在园林的虚意构思中使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2.下列理解或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选文中,谢榛、董其昌、恽南田等人,均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但对绘画艺术美得理解上,他们眼中的含蓄美具有一致性:迷离微茫比清晰直露更具美感。
  B.郭熙与韩拙均对绘画中“远“的画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由郭氏“三远”到韩氏“三远”的山水画法的转变,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
  C.李思训的绘画以善画云雾飘渺之态见长,李成的绘画以平远迷离山景见长,被后世视为唐宋山水画看重迷远的例证,《历代名画记》与苏轼对他们的绘画成就的评价都比较高。
  D.“二米”将山水的迷远之境推向了极致,如米友仁的《潇湘图卷》就体现“云山墨戏” 以迷离漫漶之景为形式特色的艺术特征,这种画风为董其昌等画家所推崇。
  3.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诗句描述的景象与选文中作者重点描述的审美观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狄仁杰出为豫州刺史。时越王贞称兵汝南甫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司刑使逼促行刑。仁杰哀其诖误①,缓其狱,密表奏曰:“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特敕原之,配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