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语文学科试卷
- 资源简介:
共32题,约11030字。
天津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
考试顺利!
第Ⅰ卷(共32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摭拾(zhí) 白炽灯(chì) 针砭 (biān) 博闻强识(zhì) 拈轻怕重(niān)
B.翌日(lì) 背黑锅(bèi) 差劲(chà) 与人为善 (yǔ) 间不容发(jiān)
C.骀荡(tái) 大杂烩(huì) 着魔(zháo) 掎角之势 (jǐ) 汗流浃背 (jiā)
D.属意(zhǔ) 强迫症(qiáng) 谙熟(ān) 啧啧称赞 (zé) 崭露头角(lò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藉贯 精粹 吊胃口 贻笑大方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辩析 凑合 头炷香 杳无音信 城门失火,殃及池渔
C.通牒 更叠 冷不妨 委曲求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D.仲裁 吐槽 元宵节 欢呼雀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宋人的“意”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向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
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苏轼主张书法“自出新意”最重要,以其著名的《黄州寒食帖》
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 ,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
等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迹。 即使是这样浑然天成的作品,其 也与王羲
之的《兰亭序》不太一样。
A. 行云流水 变幻 信马由缰 而且 品味
B. 行云流水 变换 信手拈来 然而 韵味
C. 天衣无缝 变幻 信手拈来 而且 韵味
D. 天衣无缝 变换 信马由缰 然而 品味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感动中国》是一个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直播组承办,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B.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
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保障其合法运行。
C.自2015年8月以来,一款以豆芽为主要造型的植物发夹,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开始流
行。流行势头之猛,甚至引领了外国媒体的关注。
D.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
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
5.筷子传到韩国,感觉上它连“DNA”都变了。韩国人用的筷子和我们传统认识上的筷子
是很有出入的。不少初次吃韩国料理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用不惯韩国人的筷子。韩国人的
筷子是用金属做的,材料一般是不锈钢的,也有用银的。韩国人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因
此,在韩国旅游的时候基本看不到卫生筷,去哪里吃饭都是用金属筷子。我们用不惯韩国
筷子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造型,韩国人的筷子不是中国的圆柱体,也不是日本的上粗下细,
而是扁平的长方体,初次使用很容易在夹菜的时候从手中掉落。
这段文字暗示的信息是:
A.日本人去韩国会有用不惯筷子的可能
B.韩国的筷子与日本、中国的筷子有所不同
C. 筷子并非起源于韩国
D. 韩国人重视环境保护.珍惜树木
6.胡优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中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
项是
A. 同桌同学张海见胡优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就意味深长地对胡优说:“‘学而不
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B. 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胡优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胡优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胡优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
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7.对下列诗句的解说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畅当《登鹳雀楼》)
(诗人用飞鸟的低小来反衬楼的高大,表现诗人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有出世之
想)
B.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
楼旧感 》)( 诗人运用比喻,动静结合,水月相映,营造了优美恬静的意境)
C.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
太守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
D.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二首》其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不忍离别之情)
8.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人《梦回》一诗画横线处,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