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专题测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
- 资源简介:
约4690+4310字。
专题测练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
李泽厚
①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②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辞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
③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④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⑤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两汉的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⑥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
⑦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这些创作本身,从郭璞到谢灵运,当时名声显赫而实际并不成功。他们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
……
专题测练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学的当代危机
王培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学热”的蔓延势不可当。但是,如果冷静地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国学在当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最早引起对国学命运忧思的,是西学的强势涌入。当时的知识精英对中学与西学的优劣有很多思考,并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命题,算是勉强化解了国学的危机。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国学失去了其赖以兴盛的制度支持,后来“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几乎是全盘否定,国学更是在普通民众中失去了市场,只好退缩到大学研究所的象牙塔中。但是,当时国学存在的社会基础并没有彻底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大量的老师宿儒还在为之奋斗。而今天呢?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现在多数农民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命运,对阴晴旱涝不再敏感,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自然会有所改变。安土重迁的思想,正在逐渐消退;建立在聚族而居生活基础上的道德模式,也正在瓦解。而儒家经典的很多内容,正是建立在过去那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譬如在农耕时代,女性从属于男性,而现在男女的经济权、受教育权渐趋平等,男尊女卑的传统价值观念,势必将被颠覆。那么,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再去读“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三字经》),起码有一半的小朋友(女孩)及其家长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反感。
独生子女政策使原来的家庭结构在近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二四八”(父母两个,儿女四个,孙辈八个)变成“四二一”(祖父母四个,父母两个,孩子一个)。这种家庭结构,使传统的家庭伦理难以为继。“啃老族”的大量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受这种家庭结构的影响。而且,独生子女政策将会使我们繁复的家庭称谓成为历史。而儒家的伦理观念,很多都是建立在家庭的基础之上,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将严重影响儒家经典的传播和接受。
所以,今后五十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国学将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五四”时期,承载国学的传统文化,就像屋子里的空气,虽然感到厌恶,却没有办法马上彻底驱除;而今天,我们虽然在热情地寻求国学的回归,但失去了原有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