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ppt116(课件+教案+学案+练习,5份)
- 资源简介:
套中人
《套中人》习题及答案.doc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doc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doc
第2课套中人 导学案.doc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ppt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重点 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
难点 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活动设计
课前反馈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鸟与企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有诸多相似之处。生活中就有许多海鸟与企鹅式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之徒。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优秀人才”——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
二、解题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怖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夺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分: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可是……”至“决定结婚了”: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但是……”至“回家去了”: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高潮:“第二天他老是……”至“哈哈哈!”: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这响亮而清脆……”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四、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经教师点拨后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出示多媒体投影: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解说: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主人公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助于下一步对人们为什么怕他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4.出示投影:
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提问: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怕的又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
一 作者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2、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小说写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
二 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第一部分(开头到“ ”),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套中人”的特征。
2、第二部分(从“ ”到“ ”)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 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3、第三部分(从“ ”到结尾),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套中人”还有许多。
……
一、课内知识反馈
1.下列加红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胆怯(qiè) 憎恶(zēng) 规矩(jǔ) 削铅笔(xuē)
B.祈祷(qǐ) 滑稽(jī) 尽管(jǐn) 垂头丧气(sàng)
C.降服(xiáng) 辖制(xiá) 熏陶(táo) 战战兢兢(jīng)
D.周济(jì) 讥诮(qiào) 闷热(mèn) 性情孤僻(pǐ)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车蓬 纯粹 精粹 心慌意乱 B.通宵 恶梦 噩耗 没精打采
C.撮和 怂恿 踊跃 兴高采烈 D.消遣 辩护 辨认 筋疲力尽
3.讽刺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别里科夫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
B.“千万别出乱子”“只求不出什么乱子”的反复出现,写 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谨小慎微的性格。
C.“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这“差点”二字深含着对别里科夫的嘲讽、戏谑。
D.“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一句,深刻表现了对别里科夫的轻蔑鄙视。
4.对“要是他听到流言,说是中学的学生闹出了乱子,他总是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一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
A.现别里科夫的责任心,他担心学校的声誉因之受损。
B.现别里科夫的胆小懦弱,害怕他人的事牵连到自己。
C.现别里科夫的杞人忧天,现实社会不能给他安全感。
D.现别里科夫怎样用“套子”去限制、束缚周围的人。
5.对“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一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突出别里科夫的可憎可恶。
B.这说明全城的人缺乏反抗精神,不自觉地受了别里科夫的影响,也变得胆小怕事。
C.别里科夫们是专制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他到处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