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湖北省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语文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17题,约10530字。
华师一附中高二年级语文开学检测
时限: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 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①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②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③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④《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也受
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
合得越来越紧密。
C.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
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D.《西游记》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赞美了人的战斗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传统积累型小说的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
的基础上才写定的,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孙悟空的魅力在于他的改邪归正而不在于他的妖气,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
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
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这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的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
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B.《西游记》不认同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体现了吴承恩颠覆传统的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
对神与魔一视同仁。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
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中国小说之所以极少出现描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是因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
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以人和自然斗
争为主题的作品。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扺。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