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导学案:第五单元(4份)
-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20课 兴贤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7课 原毁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8课 心术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9课 鞭贾 学案.doc
原毁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在谈“今之君子”时却作了一个颠倒,变为“责人”、“待己”,一字之差,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洁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2.文章第三段对全文来说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三段揭示出人们的思想根源之所在,也挖掘出产生此种心理的内在机理。“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一句是根源所在。可以说本段是前两段的延伸和深化。
3.文章最后一段中说“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在论述比较了古今君子的不同以及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之后,在结尾提出“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其实,这是作者写作的意图之所在,也是作者儒家入世理想的积极体现,即为国为民而忧时忧世的思想体现。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待人也轻以约 约:简约
B.就其如舜者 就:仿效
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重:严格
D.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探究
……
心术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本文为什么取题为“心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2.文章开头,作者点出第一句为“为将之道,当先治心”,请简析“治心”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治心”,就是心理修养。作者认为,主将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有二:第一,超人的镇定,临大事而不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第二,极度的沉静和忍耐,能有效地排除一切干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能如此,就能把握利害得失,能够抵御敌人。
3.对于“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你怎么看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凡将欲智而严”有道理,但“凡士欲愚”与原文“凡兵上义”“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不吻合,既然具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励士兵的士气,难道要士兵连正义与非正义也分不清吗?所谓“凡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至五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眨眼
B.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益:增加
C.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并:吞并
D.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委:交付
【解析】 益:更加。
【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①非一动之为害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鞭贾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作者是如何刻画“鬻鞭者”和“富者子”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 分析
鬻鞭者 诈骗牟利,在第一段中紧紧抓住鞭子的质地进行描绘,描写了鞭贾者为了卖个好价钱,虚假做作,表现出装腔作势的丑态,抓住鞭贾者的动作、情态(“伏”、“笑”、“怒”等),把鞭贾者虚假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形象逼真。
富者子 甘心受骗,用五万钱买下劣质的鞭子,并向作者炫耀夸赞自己买的鞭子色泽美丽,即使作者命小童烧开水冲洗了鞭子,富者子还是好坏不分,甘愿受骗,最终鞭子毁坏,导致人摔下马来受伤的悲剧。
2.作者在对鞭的描述时进行了由色泽到质地的描绘,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先是对鞭的外表进行了具体的描绘,折鞭之后,又用“空空”、“粪壤”等词对其质地进行了表述,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对下文朝中官员的本质作一披露,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更加深刻地揭示这部分官员的精神实质。
3.柳宗元这篇寓言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
兴贤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文章分为两段,两段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一段是提出并分析问题,即“为什么”,第二段是解决问题,即“怎么办”,段与段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接着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举盛衰亡的历史,用不可辩驳的具体事实,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并且语重心长地指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第二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亲君子,远小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充分发挥贤能的作用。
2.“兴贤”有什么重要意义?君王要怎么做才能“兴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有贤而用”之后,社会将出现廉洁清明的局面。
(2)君王要做到以下五点才能“兴贤”: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要求广泛咨询众人的意见。②“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要求广开言路,让人们敢于说话。③“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要求疏远小人。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要求不墨守成规。⑤“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要求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
3.你认为文中提到的贤能之士怀才不遇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