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导学案:第四单元(3份)
-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6课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学案.doc
后赤壁赋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由最初的“乐”转向悲叹与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
景物色彩由明朗清丽、平静悠远转为阴暗压抑、险峻肃杀。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的前途。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他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主观的精神寂寞)
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孤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无法抑制。
2.鹤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鹤的象征义: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道士化鹤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4.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
荔枝赋并序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2.本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最后一段在前文的充分描摹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为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也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借物写志。
3.文章描写了荔枝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 示例
姿态优美 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 ,环合而棼 。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
品位高洁 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
微文妙质 不丰其华,但甘其实。
甘美无比 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
远不可险 山五峤兮白云,江千里兮清枫,何斯美之独远?
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 环诡:珍贵奇异
……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导学案
整体探究
1.为什么李白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未让人感觉到低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次筵席是一场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地追求享乐。这样会使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哀叹人生苦短会让生命白白地消磨。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有如昙花一现。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般的玉洁、清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
2.分析诗人为何与诸从弟夜宴并作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有四:一、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人生不过一场梦而已,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今夜正乐,当然应宴饮作诗,以恣欢乐了。
二、古人也秉烛夜宴。这是宕开一笔,古人夜宴是有原因的,那么自己夜宴也是有原因的,借古人之行为说自己之行为。
三、美景在前,不容辜负。春景美如画,春光暖人心,一切都是那么融和,岂能虚度?
四、共享天伦,机会难得。能和兄弟们一起共度良宵,实在不易,亦为人生一大乐事。再加上“群季俊秀”,那就更要一展才华,不传千古,也能聊以自慰了。再说“不有佳作”,又怎能一伸雅怀?恰当的时间,美好的情境,欢乐的气氛,怎不生感慨,发诗情?作者于短小的篇幅中一一道来,有条不紊,精巧紧凑。
3.本文主要写了几个场景?分别有哪些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场景 意义
天地宏阔,光阴流逝 写出了诗人对时空的独特认识
秉独夜游,大块文章 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及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