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00字。
解读《诗经》中的婚恋诗
莱西市成人中专 于秀丽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包藏着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史,其中最早也是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诗歌,早在两千五百年以前,我国诗歌就已经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享有盛誉,使中国荣膺“诗国”之称。标志这一成就的是我国最早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
从民族文化心理来说,一开始起西方人便造出了希腊罗马诸神,从而使西方文学成了“神的文学”;而从《诗经》开始,写实的风格便造就了东方“人的文学”。想象中的《诗经》仿佛应如同那夏商的青铜般有着沉重的历史感,然而穿过漫漫的历史长河,走进《诗经》的世界,现代人却窥见了一个清新质朴的时代。在这里,没有矫揉造作,只有古朴的神趣,文字秀美清新宛如天然而成的出水芙蓉,淡雅而有韵味。节与节之间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富有韵律美节奏感的再现与层进,直至推向主题。读着《诗经》,你会为自己身上流动的原始的血液与跳动的原始的情感所惊异,因为诗经已经为你打开了那扇曾经失落的通往自由纯朴的门。而那些原始的情感绝不是兽性的、暴力的纠缠,而是崇尚真美与真爱的情结。
《诗经》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除了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以外,诗歌丰富的主题内涵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更是使其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这其中数量最多、最为人称道则是爱情诗,包括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各种题材,无论是从主题还是艺术表现上看,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
作为编者的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爱情婚姻上,《诗经》表现为恋人们的相思切切,大胆直率,夫妇们的真挚纯朴,深沉含蓄。整部《诗经》可以说是爱情婚姻生活的风俗画卷。其中既有对美丽女子的求之不得的感叹(《周南·关雎》),也有男女互赠信物以求“永结为好”的美好心愿(《卫风·木瓜》),更有感情热烈率直如《召南·摽有梅》。这类反映婚恋的诗歌作品在《诗经》中共有七十首左右,除小雅部分的几首外,绝大多数集中于《国风》部分,占全部风诗的三分之一以上。
虽然它们数量多,产生的地域、时间不尽相同,描绘的风俗、面貌也不一致,但都从多方面反映了男女爱情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心理,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对当时的家庭关系、婚姻制度以及伦理、道德、人生哲学、审美心志、生活情趣等方面都作了如实而生动的刻画,宛如百花竞艳,各自呈现出动人的风姿。这些作品,大都是诚挚、热烈、朴素、健康的,与上层社会的那种荒淫、庸俗、虚伪以至矫饰作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有不少是清新可喜、具有优美情思、打动读者心弦的优秀之作,是爱情诗的珍品,它们成为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绝唱。
一、《诗经》婚恋诗的主题内涵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周礼·媒氏》)《诗经》正是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因此,《诗经》中的爱情诗,无论 反 映 爱 情 、 婚 姻 生 活 的 诗 歌 大 都 十 分 纯 朴 、 热 烈 、 率 真 、 健 康 , 既 没 有 浮 艳 的 色 彩 、 绮 靡 的 情 调 , 也 不 故 作 矜 持 、 正 经 , 而 是 从 字 里 行 间 , 自 然 地 流 露 出 一 种 高 尚 、 优 美 的 感 情 , 具 有 一 种 纯 正 的 风 韵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
例 如“《风》之始也”的(《毛诗序》)《周南·关雎》便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炽热感人的情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