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9/1 17:13:2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890字。

  教学设计
  2 诗两首
  雨 巷
  教材概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就是这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教学设计(一)
  (作者,何有湖,江西景德镇市第十六中学教师,江西省首届骨干教师,全国教研优秀教师。本设计曾获江西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其艺术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由景入情的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配乐)、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煽情激兴趣
  有人说爱情是心与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宝石,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还有人说爱情令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卓文君奔向司马相如;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林黛玉含恨焚诗稿。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两个人,有那么两把油纸伞,发生了一个那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那个故事。(点击相应幻灯片)
  二、简单介绍知背景
  问:翻开书,作者是谁呀?书上有他的介绍吗?说出来。(请大家注意他的写作时间)
  (要点补充:戴望舒,雨巷诗人。)
  三、步步吟诵入真情(分两步)
  1.初步晓读。
  同学们,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有著名的治学人生三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讲的就是苦苦追求之后的豁然开朗,读书也一样。“熟读唐诗三百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