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4920字。
铁肩担道义 导学案
重难突破
1.本文选自《李大钊传》,应主要以介绍李大钊为主。为什么在文中却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与反动军阀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离不开他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俗话说:“时势造就英雄。”有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英雄人物出现。作者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叙述当时与军阀之间的关系,就是向读者交代李大钊所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怎样混乱的时代,让读者明白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像李大钊所从事的共产主义活动该有多么的艰难。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精神斗志和革命热情。
2.文中有些议论性的语句含义深刻,对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找出几例并一一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共中央也准备调李大钊去武汉,但李大钊认为北京的工作仍很重要,坚持留下来。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大钊那种忘我无畏的工作作风,为了工作不怕涉险,置生死于不顾的高尚风格。
(2)李大钊被捕后,表现出了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无私无畏的英勇气概。
这句话是对李大钊在警察厅看守所里生活的光辉总结。其中“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对他价值观的精确概括,“无私”是说李大钊对自己妻女的态度——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而“无畏”则是概括了李大钊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勇斗反动军阀,保护了我们党以及我们党的其他同志。
(3)由旧居迁到新居,总不免留恋故居,其实新居未必比旧居有什么不好;“冬天早起,临行冷水浴,望见冷水总觉得有些战栗。跳入其中,沐浴顷刻,也还有一种的佳境。”
这两句话是李大钊自己的语言,较为形象地概括出了他对生死的看法和态度,其中“新居”、“冷水浴”是对死的一种比喻,而“未必”、“不好”和“佳境”,则道出了李大钊对死的坦然和淡漠,那种大勇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4)他在“红楼”中为“振奋国群”发出的声声呐喊,有如晨钟之声回荡在祖国的天空;他点播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种子已经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章在最后结束时用这两句话点明了李大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所倡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