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导学案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五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8/30 11:12:0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010字。

  第 8课 咬 文 嚼 字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主张。
  3.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咬文嚼字”一词,现在一般用作贬义词,它的含义有: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在本文中,作者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即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人。他1916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1917年赴香港大学攻读教育学,1922年于上海、浙江教学。他与胡愈之、叶圣陶、丰子恺等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创办开明书店和《一般》(后改名《中学生》)杂志。朱光潜先后留学于英法两国,广泛涉猎西方文化。他于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大、川大、武汉大学任教,建国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并兼多种职务。
  2.中国美学的真正鼻祖。他所著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超越,也无作品能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更是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建国后,朱先生一直潜心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美学理论体系。尤为可贵的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研究,在国际上独成一派。
  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一现象,朱光潜写了这篇文章,提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