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社会》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470字。
《自然与社会》 导学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二、词语释义
①妨碍:干扰、阻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②繁殖: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
③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④缩影:比喻能代表同一类型特征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课堂互动探究
主题感悟
恩格斯在文中通过大量的事例论述了自然界与社会二者的辩证关系,雄辩地告诫人们对自然的胜利不一定就是好事,有时还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与今天的保护环境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技法借鉴
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较大较抽象的哲学问题,但是恩格斯却论述得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究其原因,就是运用了大量的事实论据。例如山羊、食虫植物、狐、蠕虫、毁灭森林、栽种马铃薯等等,这些事例增强了论证力,把道理论述得非常清楚。
文脉•探究
1.文章第一自然段论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提示】 在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以动物为例,论述了动物改变环境,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动物。从而提出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作者在论述时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并且用了大量事例来充分论述观点的正确性。
2.动物在消灭某一地带的植物时,与人有什么不同?
【提示】 动物不明白它们是在干什么,而人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腾出土地播种五谷,或者种植树木和葡萄,他们知道这样可以得出多倍的收获。从这一点上看,人与动物就有了本质的区别。事实上,动物消灭某一地带的植物主要是为了生存,而人却有了某种程度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消灭这些植物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收获,这种目的性是功利的,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完美体现。
3.作者说:“动物是有能力作出有计划的,经过事先考虑的行动的。”那么动物与人又有怎样的区别?
【提示】作者认为,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4.如何理解“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请举例说明。
【名师点拨】 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