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3200+1720字。
高二语文导学案——“新天下耳目”东坡词
命制人: 时间:2015年3月1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和理解性意读,理解东坡词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作者渗透其中的深刻的人生感悟,学习“曲笔写胸臆”的写法。
2.通过与其他北宋词人的作品的比较阅读,了解东坡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感受其在题材、意境、审美和表现手法的风格。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苏轼开创的豪放与婉约并重的艺术风格。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借助你的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苏轼,字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苏轼少年成名,但因为反对变法而遭遇 ,致使被贬黄州,他一面躬耕求食,自食其力的同时体味着壮志难酬的苦闷,一面闭门思过,反思过往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创作出许多题材广泛、意境旷远的传世名作,这是苏轼第一个创作丰收期。后来被贬海南,他随遇而安、豁达乐观,再没有被贬黄州时的彷徨,这也是他第二个创作丰收期。
【文本研读一】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阅读词前画线的序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想象一下苏轼此时的神态?
(1)告诉我们时间(背景)、地点、事件、写作原因。(2)洒脱、淡定、欣喜、雀跃。
2.词的上片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出作者此时的风貌?
(1)塑造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3.思考:书P72品读与探讨1
(1)遇雨本是生活常事,但不同的人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显示出不同的修养心性。写雨、写下雨到雨停,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于借此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2)此处作者以曲笔(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写“胸臆”:超脱旷达的气度、潇洒乐观的人格、开朗坦荡的胸襟,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随遇而安的自我形象,将个人志向和胸襟气度与生活琐事完美融合在一起。
【文本研读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