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万花筒》ppt3
- 资源简介:
词语万花筒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导学案.doc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导学案.doc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导学案.doc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doc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导学案.doc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课件.ppt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导学案
第二节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学习目标】
1.了解同义词的特点及其作用。
2.把握同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正确辨析同义词和正确使用同义词。
【重点难点】
能辨析同义词和恰当使用同义词。
【学法指导】
讨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同义词辨析的三个方面
1.一是同义词在词义方面的差别
(1)词义的轻重不同。有的词义较轻,有的词义较重。如“批判”和“批评”,“批判”就重得多。
(2)词义的褒贬不同。含有赞许的意思的词,叫做褒义词;含有贬斥的意思的词,叫做贬义词;还有一种无所谓褒贬的词叫做中性词。如“成果”为褒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
(3)词义的具体和概括不同。有的词义是具体的,如“人民”;有的是概括的,如“工人”。
2.二是同义词在运用方面的差别
(1)语法作用的不同。如“消亡、消失”与“消除、消灭”是一组同义词,“消亡”和“消失”是自动词,后边不能带宾语,而“消除”和“消灭”是他动词,后边可以带宾语。又如“分别”和“差别”都是名词,但是“分别”还另有动词的用法,“差别”就没有。
(2)搭配范围不同。如“实行”和“执行”是同义词,“实行”常常同“计划”“办法”“主张”“主义”相搭配;“执行”常同“命令”“决议””方针”“政策”“任务”相搭配;“关心”与“关怀”是同义词,“关心”适用的范围比较广,对人、对事物,不管上下
……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导学案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学习目标】
1.理解词语的本义、基本义和引申义。
2.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词。
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词。
【学法指导】
讨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积累
一、多义词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的本义是“兵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
……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导学案
第三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词语。
2.了解新词语的来源及其类型。
3.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新词语。
【重点难点】
从新产生的词语中领略当代流行变化,并能正确理解、运用新词语。
【学法指导】
讨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新词语产生的途径
1.自造新词语。“新造”是新词语产生的主要来源。新造词也就是利用汉语中已有的构成成分(语素或词),按照汉语固有的构词方式来构造的新词。比如“电脑”就是用原有的词“电”和“脑”作为语素,并按照偏正形式构造的一个新的复合词。类似的例子:名词有“劳模、根雕、老外、自费生、外贸”等;动词有“严打、邮购、扶贫、待业、保送、离休”等;形容词有“快捷、低俗、紧缺”等。
2.吸收方言词语。作为新词语的方言词,指本来只在方言地区通行,进入共同语不久,并且被全社会接受和使用比较广泛的词。像来自吴方言的“断档、发嗲”等,来自粤方言的“看好、靓丽、老公、买单(粤语作“埋单”)、第一时间”等,就是来自方言的新词语。至于只在方言地区通行,或者只是偶尔在共同语交际场合或媒体上使用,还没有流行或固定下来,如粤语中的“手袋、拍拖、爆棚、返学、屋企、行街”,也包括北京话中的“倒爷、小蜜、侃爷、撮饭、起腻”等,就不能算做是进入普通话的方言词,当然也就不是新词语。
3.吸收港台词语。广义上说,普通话从港台地区吸收新词语,跟从方言中吸收新词语有相同的性质。只是港台等地的新词语对普通话词汇影响较大,可以看做是新词语
……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备课参考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课本课堂活动
●走“马”观“花”
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
一、课堂活动步骤
(1)看漫画,猜成语。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
(2)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相关知识补充
(1)跟马有关的成语。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因
……
第四课 《词语万花筒》导学案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学习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重点难点】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
【学法指导】
讨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基础知识积累)
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
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1.知识就是力量。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事实胜于雄辩。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