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1课《窦娥冤》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1课《窦娥冤》(教师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1课《窦娥冤》(学生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2课《雷雨》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2课《雷雨》(教师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2课《雷雨》(学生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3课《哈姆莱特》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3课《哈姆莱特》(教师版).doc
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教版导学案:第3课《哈姆莱特》(学生版).doc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版)
一、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 bó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 “ 题目正名 ” ,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 “ 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 ,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二、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 “ 元曲四大家 ” 。
……
《雷雨》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继续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欣赏剧中人物形象;
3、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一、了解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
……
《哈姆莱特》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积累相关的文学和基础知识,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人物间的复杂关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1、莎士比亚介绍:见《优化设计》“新课助读”部分。
2、《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和剧情介绍:见《优化设计》“新课助读”部分。
3、归纳生字词:
注音积累:
吮舐(shǔnshì) 砧(zhēn)石 傀儡(kuǐěi)
同衾(qīn) 觊觎(jìyú) 蜥蜴(xīyì)
词语积累:
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
傀儡: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觊觎:希望得到不应得到的东西。
二、课文初步感悟
1、阅读课文,请同学们划分剧情结构,归纳各部分意思。
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发现阴谋----篡改密信----智杀密使)请同学复述该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接受“比剑”的挑战。(奚落奥斯里克----被激接受挑战----承诺比剑誓言)请同学复述该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道歉----比剑-----中毒-----报仇)请同学复述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