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案6
- 资源简介:
约51800字。
4.柳永词两首
如何从散落的井水\打捞这些词曲\和红牙拍板的倩影\光滑的井拦\围住了一个飘逝的花园\ 你蜜蜂般点飞\是王子又是仆人\且终身沉溺于\这权杖之外的旅\一曲曲词牌如界碑\圈划着诗国的疆域\而渐宽的衣带开始浮动\你最终消瘦成\伊人们的呼吸
——十四行《柳永》
■柳永其人
柳永,表字耆卿,别名三变,号柳屯田。《宋史》没有柳永传。
初名三变,崇安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三变闻之,作宫词号“醉蓬莱”,因内宫达后宫,且求其助。仁宗闻而觉之,自是不复歌其词矣。尝有《鹤冲天》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三变由此自称“奉旨填词”。后改名永,方得磨勘转官。历馀杭令,盐场大使。永亦善为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王和甫为守时,求其后,不得,乃为出钱葬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柳耆卿风流俊迈,闻于一时。既死,葬于枣阳县花山。远近之人,每遇清明,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徐度尝记柳事云:“耆卿以歌词显名于仁宗朝,官为屯田员外郎,故世号柳屯田。其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柳氏之作,殆不复称于文士之口,然流俗好之自若也。刘季高侍郎,宣和间,尝饭于相国寺之智海院,因谈歌词,力诋柳氏,旁若无人者。有老宦者闻之,默然而起,徐取纸笔,跪于季高之前,请曰:‘子以柳词为不佳者,盍自为一篇示我乎?’刘默然无以应。”柳作《乐章集》,有毛氏汲古阁《宋六十家词》本,吴氏石莲庵刻《山左人词》本,朱氏《彊村丛书》本。朱本晚出,最善。
(辑自http://longyusheng.org/ciren/liuyong.html)
关于“三变”的解读。
“三变”: 1.三种变化。指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2.三种变化。指天运三变。《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 3.三种变化。指周公三变:于文王时能子,于成王幼时能武,于成王壮时能臣。(见《韩诗外传》卷七)4.三种变化。指古诗三变。远古至汉魏为一变,晋宋至唐初为一变,盛唐以后又一变。(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艺文•诗三变》)5.三种变化。《新唐书•文艺传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指唐初王勃、杨炯为一变,玄宗时张说、苏颋为一变,大历、贞元间韩愈、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逐步确立以散文为主的唐代古文,为一变。 6.三种变化。指禾苗生长始于粟,生于苗,成于穗。 7.三种变化。指不肖子之三变。“世有不肖子,凡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货其庄田庐舍而食之;第二变为蠹虫,货其家藏古籍而食之;第三变为大虫,货其奴婢食之。不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