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太爷进城》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7940字。
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
15《子夜》
吴老太爷进城
吴荪甫是《子夜》的主人公,是作者借以表现中国民族资本家事业盛衰的晴雨表。作为吴荪甫的父亲吴老太爷则是典型的封建残余代表。他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才离开代表陈旧思想的故乡来到大都市上海的。吴老太爷来到花花绿绿的上海,最大的感受就是不适应和反感。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心理、动作,体会烘托对比的作用。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他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他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南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流亡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30年秋,茅盾常到卢表叔的公馆去,跟一些同乡故旧晤谈。他们是卢公馆的常客,他们中有开工厂的,有银行家,有公务员,有商人,也有正在交易所中投机的。从他们那里茅盾听到了很多事,对于当时的社会现象也看得更清楚了。那时,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津浦线上大战,而世界经济危机又波及上海。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外资的压迫和农村动乱、经济破产的影响下,正面临绝境。为了转嫁本身的危机,资本家加紧了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方兴未艾。作者又时常从朋友那里得知南方各省的苏维埃红色政权正蓬勃发展,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多次的军事围剿,声威日增。尤其彭德怀部红军的攻占长沙,极大地振奋了人心。这些消息虽只是片段,但使作者很受鼓舞。当时他就积累这些材料,加以消化,准备写一部白色的都市和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的小说。
作者本来打算以《棉纱》《证券》《标金》三部曲作为新小说的都市部分,而贯穿于此中的一个人就是《棉纱》中厂主之老弟。但是写完了提纲,就觉得这种形式不理想,于是就搁下了这个计划。
后来他又回到城市——农村三部曲上来了。茅盾决定改变计划,不写三部曲而写以城市为中心的长篇,即后来的《子夜》。作者再一次参观了丝厂和火柴厂,通过观察、分析最熟悉的真人们的性格,经过综合、提炼,而后求得最近似的典型性格。吴荪甫的性格就是这样创造的。吴荪甫的果断,有魄力,有时十分冷静,有时暴跳如雷,对手下人的要求十分严格,部分取之于其对卢表叔的观察,部分取之于对别的同乡中从事手工业者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