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时,约3220字。
《菜园小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文章意境美;
2)、通晓文章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加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歌曲《南泥湾》及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图片导入, 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时代背景及作者介绍
1.介绍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吴伯箫。
三、知道学生学习课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受美点。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独立感受、发现美点,同时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怎样的精神面貌?
明确:课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边区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精神面貌。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请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并且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解说: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涵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获得丰富的感受。学生在没有教师或录音朗读“干扰”的情况下的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也是“发现”的起点。安排这些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2.抓住线索,理清课文思路。
(采取“分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一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这条线索写了哪些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文章以菜园为线索,把与菜园有关的事情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文章的引子。由议论“种花好,种菜更好”很自然地引出对延安蓝家坪菜园的回忆。
第二部分(3—6段),写菜园的概貌。
第三部分(7—12段),写种菜的乐趣。
(解说:散文的线索是把全部材料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行文的思路。从线索入手理清思路,往往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检查学生对生字难词的掌握情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在叙事、写景中抒发内心感情的?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