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12700字。
第四专题 走进语言现场
专题设计
一、内容简析
本专题名称为“走进语言现场”,下分为三个板块:“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另外,本专题还附录了一个有关演讲稿写作的专题作文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题材都是有关语言运用的作品。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会说话,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人类自会说话始,就逐渐产生了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现代人们的交际中主要包括了演讲、采访、辩论三种语言常用的口语运用形式。
“在演讲厅”选择两篇经典的外国演讲稿——《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本板块的活动形式为演讲。如何体会演讲的说服力、感染力,是教学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不自由,毋宁死》,要指导学生熟悉演说词的内容,想像亨利演讲时的情境,体会在事关国家存亡的重要时刻,亨利上台演讲的情感、情绪,准确把握基调,然后借助表情和手势,脱稿演讲最后两段。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登台演讲;努力营造庄重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倾听感受。《奥林匹克精神》侧重于培养“倾听”能力,担任朗读任务的学生要以热烈、赞颂的语气来读,语速不宜太快。要求其余同学看“活动体验”第2题的表格,边倾听,边记录。
“问答之间”精选了两篇国内影视采访的采访词——《作为偶像》《白发的期盼(节选)》。《作为偶像》是东方卫视记者方宏进于2004年1月9日采访航天员杨利伟的实录。通过本文的教学要达到一个思想教育的目的。录音节目《白发的期盼》,曾获得亚洲广播的最高奖——亚广联广播节目奖。本文重在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能力上要求学会倾听能力的培养,从而来提高我们整体的语文教学效率。
“交锋时刻”板块由《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组成,“交锋时刻”的活动形式是辩论。本板块提供的两个活动方案,揣摩《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懂得辩论中观点明确、陈述明晰、谈吐文雅的重要性,指导自己的实践。比较《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中几位同学的发言,概括论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导自己的实践。
单元“写作实践”则重在指导学生学会写演讲稿。这是写作能力的一个新的能力要求点,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
二、板块表达
“在演讲厅”
基本要求 1.能把握《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了解演讲的目的和演讲稿的基本特点。
3.能了解演讲中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表情、手势的作用。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归纳出演讲中增强说服力的基本方法。
5.能在演讲的活动中准确表达自己观点、情感,与听众交流。
……
不自由,毋宁死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不自由,毋宁死》是“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第一板块“在演讲厅”中的一篇课文。它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即兴演讲,被公认为世界最经典的演讲词之一。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教学重点: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讲才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并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个性和风度。
思路方法
本专题试图通过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语言修养。“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