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导学案3
- 资源简介:
约5370字。
第5课 蜀 道 难
1.了解诗人,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把握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品味李白作品中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新奇的夸张和奔放的感情。
1.反复诵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感悟诗歌的主旨和寓意。
2.探究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扩大阅读面,阅读一些诗歌鉴赏的资料,听一些经典的通俗歌曲,帮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清全诗的思路,抓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线索性的主旨句。
3.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自读自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的旧题。本篇作者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途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这首诗以乐府旧题写成,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的高危险峻特点来写,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而是重在描写。本诗通过描写,艺术地再现了古老蜀道的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都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呈现出了瑰伟的姿态和飞动的灵魂。
1.“诗仙”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豪放飘逸。
2.英雄李白。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期许甚高,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却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的地方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据《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