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资料1
- 资源简介:
约109130字。
§•Ⅲ-6 琵琶行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清•张维屏
风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匀留江山别离情。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元和十年,予左迁[贬官降职]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曾经]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美色]衰,委身[托身,这里是嫁的意思]为贾人[商人]妇。遂命酒,使快[畅快、尽情]弹数曲。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困顿萎靡的样子],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安然的样子]自安,感斯[这]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被贬谪]意。因[因此]为[写]长句,歌以[并]赠之,凡[总共]六百一十六言,命[命名]曰《琵琶行》。
[诗人借序言交待写诗的动机,“听其音”“有京都声”,倍觉亲切。“问其人”辨明身份。听曲“悯然”,引出凄凉身世。心意相通,顿生怅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风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寻声暗[轻声]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迟疑不决]。移船相[副词,偏指一方,指代气候“近”的宾语“那船”]近邀相[副词,偏指一方,指代气候“见”的宾语“她”]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才]出来,犹[还]抱琵琶半遮面。
[诗人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琵琶女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的难言之痛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的乐声]声声思[名词,思绪、愁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得意]。低眉[低头]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拢捻抹挑”谈琵琶的四种指法],初[开始]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拟声词,形容声音的浊杂粗重]如急雨,小弦切切[拟声词,形容声音的轻细]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珠子,比喻乐声清脆圆润]落玉盘。间关[婉转的鸟声]莺语花底滑[流利],幽咽[形容遇塞不畅的流水声]泉流冰下难[涌泉水冰下阻塞南通来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冰泉冷涩弦凝绝[像泉水一样有冷又涩不能畅流,弦几乎凝结不动],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溅射];铁骑突出[急速冲出]刀枪呜。曲终收拨当心画[通“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