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ppt5
- 资源简介:
垓下之战教案
文本解读
一. 《项羽本纪》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
……
《垓下之战》 同步训练
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兵罢食尽 结束
B. 其不至固宜 应该
C. 乃引兵解而东归 松弛
D.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回头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期山东为三处
B. 地方千里
C. 吾知公长者
D. 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
宁许以负秦曲
B. 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
C.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
由此与错有卻
D.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徒慕君之高义也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
A. 乃引兵解而东归
B.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 马童面之
D. 令诸君知天亡我
5. 下面句子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 君王能与(韩信、彭越)共天下
B. 使(士兵)各自为战
C. 今释(项羽)弗击
D. 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汉王)止军
6. 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垓下之战》教学案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文本,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学会鉴赏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文言知识通过学生分工合作解决,字音、通假字、翻译通过学生黑板板演检查,其他通过学生口述检查。
2、合作释疑部分让学生分工讨论后,个别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3、当堂检测学生做完后,让两名学生黑板板演,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进行有重点的讲评。
4、整个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当堂检测——教师讲评——布置作业
[情感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联系人物所处的时代,对人物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难点:细节的运用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度赞扬了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