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1.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2.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3.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4.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5.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6.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7.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8.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09.doc
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2013级高二案头书香010.doc
一、热点酷评
【事件回放】年近50岁的邵建波做了20多年慈善。很多人记住他的名字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慈善事业,而是小说《林海雪原》同名主人公少建波。邵建波曾遭遇过形形色色的索捐者。2007年10多名索捐者找不到他,竟找到了他69岁母亲讨说法。他们把求助的失落与对邵建波的不满发泄到了老人身上,老人被气得当场吐血昏迷,最终抢救无效去世。他说:“无论是高调慈善还是低调慈善,都被公众误解,被骂成是“作秀狂人”,这真的很难受”。(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
#酷评1#别逼“邵建波们”在“林海雪原”艰难前行
邵建波这几年的捐款是不少的,这几年的捐物也是不少的。他关注的范围很大,既有对普通人的关爱,也有对公职单位的支持。媒体的聚焦,让他有了一定的名气,名气带来了好处,提升了人们对他的慈善行为的认知度,方便了他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不小的伤害,各种讽刺挖苦,各种言语攻击,都接踵而来。有人怀疑他的目的,有人怀疑他的真诚。
可以说,邵建波的慈善之路是艰辛的。高调慈善的时候,有人说他真会作秀,低调慈善的时候,又有人说他是故弄玄虚。在这种往左走不行,往右走也不行的舆论压力之下,邵建波显得很是为难,甚至有点迷失的感觉。
其实,无论邵建波是高调还是低调,这都不应该是关注的焦点,我们只需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有益于社会?无论邵建波的出发点是什么也无所谓,我们只一、热点酷评
【事件回放】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酷评1#不要过于放大“弃北大读技校”行为
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前有清华学子毕业卖猪肉,现有北大高材生弃学读技校,本就饱受质疑的中国教育和中国高校,又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人会慨叹:“难道中国最高学府的教育还比不上一所技师学院?”笔者认为,切莫如此理解,绝不能因为一起个案而对中国教育体
一、热点酷评
【事件回放】
日前,一组多名学生坐在地上嗑瓜子的照片在网络热传,网友爆料称,这些学生来自湖南娄底卫生学校,因上课嗑瓜子被抓,班主任自掏腰包买了100斤瓜子“罚”他们嗑个够。昨日,该校办公室林老师向华商报记者表示,16名“受罚”学生只有一名嗑完,但他们都保证今后一定遵守课堂纪律。 (11月30日《华商报》)
酷评1:“嗑瓜子”惩罚,张老师不必道歉
几乎所有的观点之争,其实质都是价值观、价值标准之争;而观点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价值标准往往是文化土壤的产物,文化特征愈是鲜明,愈是容易引起争议。湖南娄底卫生学校班主任张征惩罚学生嗑瓜子一事所引起的分歧和争议,是很典型的一例。校方认为张征的做法“不妥”;教师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网友跟帖则绝大部分表示赞成。而张征则表示要“道歉”。张征的做法究竟妥还是不妥?是否应该道歉?分歧和争议背后,都是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在起作用。
据报道,日前娄底卫生学校1301班有16名学生上课时嗑瓜子,任课老师和班长制止了也没效果。第二天早上,班主任张征就问这些学生怎么处理,学生都不作声。张老师就提议,那买些瓜子让你们嗑个够。当天下午,张老师就买了30斤瓜子,“谁嗑得多,再奖励4碗”。“当时只打开了一袋,平均分配给16个学生,最后只有一个学生嗑完了”。张老师问他们今后还会不会在课堂上嗑瓜子,学生们都说今后会注意课堂纪律。从这个陈述来看,“嗑瓜子”教育,实现动机和结果的统一,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实践。
但是,这个陈述毕竟流于表面化;要完全判定“嗑瓜子”教育是成功的正确的,需要更扎实的依据:受罚学生的内心反应。对“嗑瓜子”教育,学生的说法:是一个“小小的惩罚”;对张老师这个人,学生的一贯印象是:负责,幽默。连隔壁班级的一个女生也说:“挺好的一个老师,挺幽默的。”幽默,是对个人品质的很高的评价。表面看来,幽默是一种机智,但这种机智之所以有亲和力,是因为它平等、宽容待人;体现了真正的自信——一些人表现自信时往往有攻击性,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
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有个受罚的学生“最后没嗑完,打包带回家了”。如果这位老师一贯被学生反感,没有亲和力,学生是不会把他买的瓜子打包带回家的——这种不经意、不刻意的行为,最能反映内心的真实。
一、 热点酷评
【事件回放1】
中科院院士、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于1月10日辞世。一个相对不为大众所知的专业学科的院士辞世,本不会引发社会太多的波澜。然而却因为2014年4月21日,李小文院士衣着朴素、脚穿布鞋作报告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之后,被网友称为“布鞋院士”的他,引发了网友深切的悼念。
酷评1:拿什么告别“布鞋院士”
日前,“布鞋院士”――北师大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文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7岁。新华社发表悼文:世间再无扫地僧。(《新京报》1月11日)“一点素心,三分侠气”,这位喜欢武侠小说又有绝世“武功”的大家,去年4月意外走红,时隔不到一年却不幸逝世,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布鞋院士”走了,坊间津津乐道他的布鞋,他的善饮,以及不拘小节等等。其实,对于李小文而言,这只是人生的花絮而已,如果止于放大这些可有可无的细节,未免低估了他的价值。那么,拿什么告别“布鞋院士”?
李小文之所以备受好评,在于他低调。低调背后,恰恰见证了一个科学家的坚守与本分,诚如他的一名大学同学盛赞:“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诚然,世人尊敬李小文,绝不因为他的穿着,有的乞丐衣不蔽体,未必受人尊敬;一些贪官善于表演,穿破裤子、黄胶鞋、挂破挎包,会被尊敬吗?李小文的不凡在于,身为中国遥感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成就“20世纪80年代世界遥感的三大贡献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但他并不以之自矜,而是选择随性、本色的生活。
同样是院士,有的为利益代言,有的出入官商之家,还有的打法律擦边球,过度消费乃至透支自己的声誉。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感叹,一些学者被市场经济异化为经济的机器,甚至堕落为经济动物或者科学的骗子。毋庸讳言,近年来,一些院士确实太不检点,直接造成了院士群体整体名声不佳。
蔡元培有句名言,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将这种观点延伸下去,要有良好的教育,首先离不了像李小文这样的老师吧?向李小文致敬,并不是非要像他那样穿布鞋,而是像他那样有学问、有风骨,像他那么不庸俗、不贪婪,像他那么正直、真诚。
酷评2:“布鞋院士”的稀罕和“湿鞋院士”的遗憾
16日10时,“布鞋院士”李小文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一千多名吊唁的人们在礼堂外排了两百多米的长队,在寒风中等着见李小文最后一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工程院在官网公布规定,明确院士如果涉及触犯法律,自被批捕之日起即停止其院士资格,自法院作出有罪判决生效之日起撤销其院士称号。按照这一规定,涉嫌贪污2000万元、于去年6月被批捕的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宁已被停止院士资格。
同样是院士,一个令人尊敬,感动万人;而另一个却身陷囹圄,身败名裂。院士不同的人生际遇,令人嘘唏。李小文之所以受爱戴,在于其如此淡漠名利,“就让我忙到半夜吧,再给我一碗米粥就行”,在今天